|
|
|
画意家居 诗情养生 |
|
双击自动滚屏
|
发布时间:2012-03-26 阅读:6791次 编辑:大红袍 |
“青山行不尽,绿水去何长?”这句诗除了赞美村野家居的生态之美外,还蕴含着一种延年益寿的养身之道。正是这青山绿水构成的画意,给人们营造了怡然洒脱、愉悦恬静的家居生态。你看,“一去二三里,烟村四五家,亭台七八座,八九十支花”,多么淡雅而清丽的景象,展现了家居生态中的诗情画意。
家居生态用不着刻意去营造,“房前屋后,种瓜种豆”便是最怡然的家居生态。只要跟着时令种些瓜豆,饲养些家禽家畜,房前屋后的棚架上一任豆藤瓜蔓爬满,乡村老者手勤脚勤,寸土不闲,这便是他们长寿无恙的诀窍。夏季里他们坐在瓜豆棚架下乘凉,孙儿绕膝要吃鲜,转个身就能从房前屋后的棚架上摘下鲜嫩的瓜豆。两老依依,摇蒲扇话年景,淡淡的光景中流溢着延年益寿的乐趣。
家居生态四季之美各有特色。阳春三月,菜园蝴蝶飞舞,就有了“儿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”的生动;初夏的村野里,风和雨顺,便呈现出“细雨茸茸湿楝花,南风树树熟枇杷”或“东园载酒西园醉,摘尽枇杷一树金”“梅子流酸溅齿牙,芭蕉分绿与窗纱”的情趣;要是置身于夏日荷田,便会观赏到“雨前初见花间蕊,雨后全无叶底花”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绮丽;到了仲秋时节,便可领略到“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”的雅致;宁静的冬日,便可欣赏到“寻常一样窗前月,才有梅花便不同”的新颖。这样的家居环境,使人们感受到诗情画意的熏陶,再加上“岁寒三友”松、竹、梅与“春风一家”的桃、李、杏所产生的传统文化感染,提升了居住环境的品位,调和着人们安居乐业的精神状态。如此美哉,怎不延年益寿?
许多贤达之士都垂青村野。抗金英雄辛弃疾曾是一位儒将,当他的雄才大略得不到统治者采纳时,他就归隐山林,寄情村野生活。他羡慕村野家居的生活情景,曾写道:“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。醉里吴音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?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最喜小儿无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”(《清平乐·村居》)描画了一幅朴实的家居生态图。因为怡然、自足、娱乐,所以辛弃疾的身心得到了最大的慰藉。陆游住在山西村时,写诗道:“莫道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。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萧鼓追随春社近,衣冠简朴古风存。从今若许闲乘月,拄杖无时夜叩门。”这两位戎马倥偬的儒将,对村野间的家居生活持有这么达观的心态,人生怎不怡然自得?
朱熹,这位性灵学者,不嫌居所简陋,但求惬意。他很满意:“琴书四十年,几做山中客。一日茅栋成,居然我泉石。”他建仁智堂,有感而发:“我惭仁智心,偶自爱山水。”他静坐隐求斋,直述出一种这样的感受:“隐去复何求,无言道心长。”他徘徊于石门坞,委婉诉心曲:“自笑晨门者,那知孔氏心。”他就是在这样一种桃花源般的境界里读书著述和生活了40多年。朱熹在尤溪家居时,书院前的半亩方塘让他有了心悟: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那得清如许,惟有源头活水来。”当然,朱熹也有读书读累了的时候,产生了“书册埋头无了日,不如抛却去寻春”的解脱欲望,放松了身心的朱熹在村野的山光水色中心旷神怡,写下了“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边光景一时新。等闲识得春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”(《春日》)的喜悦感受。朱熹被朝廷弄权者诬蔑为“伪学逆党”而遭迫害时,逃避到偏僻山村筑书舍授徒,以“读书之乐乐何如?绿满窗前草不除”的心态隐居读书,其间写下了四季诗:“晓起坐书斋,落花堆满径。只此是文章,挥毫有余兴。”(春)“古,书坐不知暑。会得古人心,开襟静无语。”(夏)“蟋蟀鸣床头,夜眠不成寐。起看案前书,西风拂庭桂。”(秋)“瑞雪飞琼瑶,梅花静相倚。独占三春魁,深涵太极理。”(冬)朱熹中年丧妻,老年丧子,屡遭政治迫害,因此他与山环水抱的村居生活结伴,离开政治纷争、奸权相讹的环境,保持着心的宁静,这也是他能活到70多岁的重要原因。 □ 邹全荣 |
|
|
|
 发表评论
|
打印本页
|
关闭窗口 |
欢迎您发表自己的评论。您的评论将被网络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所共享,我们将对您的慷慨深表感谢。
本站部分信息来自网上收录,若侵犯了你的版权请来信告之,我们立即删除。
本站所发表网友评论并不代表我们赞同或支持该观点,我们的立场仅限于传播更多网友感兴趣的信息!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