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红袍|武夷岩茶|金骏眉|正山小种|武夷山大红袍|岩茶|武夷红茶|武夷山|武夷大红袍|武夷山岩茶|大红袍|金骏眉|武夷岩茶|正山小种|武夷山|

 武夷岩茶

                  首 页 | 关于我们 | 岩茶商城 | 发货通知 | 购茶流程 | 茶品目录 | 大红袍博客 | 岩茶知识 | 联系我们
  本站公告:
武夷山状元堂岩茶厂诚征各地代理经销商! 咨询热线:15959766889 QQ:591287118  8589881  
  岩茶要闻 岩茶知识 岩茶文化 武夷红茶 武夷山下 休闲茶馆 茶与其他 更多...
 
文 章 搜 索
 
 
最新文章 NEW10
1  美国副总统拜登泡茶馆
2  武夷山:红茶乌龙由此
3  闽北武夷山的“茶道”
4  到大红袍景点看母树
5  武夷山涉茶人口六万人
6  武夷新区总体规划获批
7  武夷山:茶树病虫害绿
8  “6.18”海峡项目
9  “6.18”海峡项目
10  大红袍和祁门红茶有什
 
 
 
 
 
 
武夷“茶仙”
双击自动滚屏     发布时间:2012-03-22 阅读:5520次       编辑:大红袍   
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武夷茶源自于“仙家”。

  传说最早发现武夷茶为药用的是一位名叫“半仙”的人。他将其移栽于天游峰下一处如“井”的绝妙之地中,后人将此命为“茶洞”。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、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极有影响的《和章岷从事(斗茶歌)》的诗中唱道:“年年春自东南来,建溪先暖
冰微开。溪边奇茗冠天下,武夷仙人从古栽”。这位高人也深信武夷茶系“仙家”所为。遗憾的是仙者何人,未见记载。尔后不知何年何代,武夷山人终于发现了贴近于他们的茶仙,名曰“杨太伯”,其妻李氏,享李太伯婆尊称。

   据云,杨太伯为江西人氏,从小随父入武夷山种茶、制茶。其为人心地善良,乐善好施,乡人尊称其“杨太伯公”。死后传被奉祀为茶仙,或曰茶神。长此以来,茶家将其夫妇供奉茶厂厅堂之上,享人间烟火,受茶家奉祀。

  杨太伯公是一位好好先生。他们夫妇悉心地保佑茶工安恙无事,也暗中协助包头算计茶老板。有歌谣云:“杨太公,李太婆,一个坐软篓,一个托秤砣”。其意是说,每当起茶先生和包头验收过秤干茶时,他们的灵魂,一个坐在盛茶的篾篓中,一个轻托高秤砣,这样茶的重量就增加了。大概是这对夫妇常年受包头供奉,“吃人嘴软”而为之;或许是包头为自己“短斤少两”开脱,而编造的谎言。杨太伯的故事很多,从中看出他是位爱茶者,一位好心人。

  随着光阴飞逝,特别是眼下岩茶崛起之际,武夷山中又出现一批当代“茶仙”。他们骨子里浸透着对岩茶的关爱、钟情、痴迷,演绎出不少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。

  一位真正的茶叶专家,从事武夷岩茶栽种、制作几十年,有成果,有专著,人称其为“岩茶泰斗”。他对岩茶的嗅觉、味觉特别敏感,他说,好的岩茶喝下后,能从鼻孔里呼出香气。他还说,有时吃饭后,还能感到口腔中有饭前所品过的茶滋味,这是极品茶。可能是他吃的清淡,或许他有“特异功能”。现已无法听其解说个中原由,因为这位茶仙已乘鹤西去了。

  一位退休的局长,苦于岩茶的珍贵名丛有被人遗忘和濒临消亡危险,花了几年的辛劳,拍摄名丛的树冠、叶芽、花朵,注有该茶的特性、形态、香型、滋味……共70多号,集为《名丛录》。供研究者参考。出这本非剪非贴的书是不容易的,至于所花的本钱,至今好像还没全部回收。比之总是把秘密藏在心中的人,他好像有点“傻”。

        一位岩茶世家的传人,倾家中积蓄,购旧房改造建起完整的岩茶手工作坊,有做青间、炒揉间、烘焙间、筛簸间,土墙砖地,木门木窗,竹席吊顶,竹木家具一应俱全……如若去统计改造费用、核算手工制茶成本,真是“得不偿失”。说到这些,主人总是淡淡一笑。

  一位深度胃溃疡患者,因惧动刀,坚持不做手术。听劝后长喝熟香、足火的岩水仙。两年后去复检,奇迹出现了,溃疡痊愈了。连医生也惊奇。从此他对岩茶疗效深信不疑,居然开起了茶店,专卖武夷岩茶。

  一位当代国学大师的高足,曾神秘对人说,“喝了岩茶,头上仿若有一个金圈,闭关打坐特别容易入定”。至此每年都要来武夷山几趟,非上品不购,买不到上品不走。当我和省城的几位佛教信徒说起此事时,她们好像也有类似之感,说“喝到上等岩茶时,手心会出汗”。不知是信徒们常年吃素的生理所致,还是她们在岩茶中沁入了“禅”。我纳闷至今。

  一位资深的武夷研究会会员,把岩茶冲泡、品饮艺术融汇于参禅打坐中,创意了一套《武夷瑜伽》。以修心养性、提高素养为宗旨。我看到那一位位盘腿静坐、闭目养神者,颇有几分“仙”态。

  一位国家级培训师,萌生起兴办“赏茶游山”的旅游项目念头,名为《武夷牧心游学》。借用古人牧牛的道理,引导学子“牧心”。通过辨识品种,感悟茶味,问答释疑,师生相长等活泼形式,增进旅游情趣,受到学员好评。我视那位办学者,谈古论今,举止儒雅,身材高挑,水袖宽衣,几分仙家风度。

  一位海峡对岸的台胞,近几年来,每逢春茶采制时就飞到武夷山,一呆就是一两个月。目的是收集资料,写一本武夷茶在海外传播的茶书。这位“候鸟”到处访谈,到处拾萃,到处拍照——件件是珍宝,事事感兴趣。素材堆积了几大摞,照片充满整个电脑,取舍却成了难题。今年六月间我在台北见到他时,其书还没定稿,他显出一脸无奈。看来丰厚的武夷茶文化“难倒”了这位“茶仙”。

  一位从来未接触过岩茶的东瀛“老外”,名松下石村。看了东京电视台介绍武夷山某家茶厂后,好奇之心蠢动,漂洋过海来到武夷山那家茶厂。不管老茶农和他怎么讲,他也不懂。老茶农急了,对他说,“你到市区转一圈后,如果口中没有香甜味,就不要回来”。果然,小小市区还没转完,松下君迫不及待地回到厂中,买了几大包茶。对老茶农直说:“哟希!”。大有探到岩茶秘诀之乐。

  一位品茶高手,把牛栏坑、马头岗肉桂茶分别名为“牛肉”和“马肉”,并说了一通个中原由,对自己的诠释颇为满意。如今类似这种品赏岩茶后得出的“高见”时有闻听。我想这种新说倡导者也当封为“茶仙”。

 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茶农,毅然报考“国家评茶员”。遗憾文化水平低,加上眼睛高度近视,面对标准化的文化考试,三考还是名落孙山。在家闭关苦读,反复练习后,再行补考,才得个60多分。旁者郁闷。问曰“为何”,答曰“好玩”。我看这位老茶农也快成“茶仙”了。

  一段趣事,便有一位茶仙;每位茶仙,都有一段趣事。听多了,听者也便成了茶仙。(黄贤庚)


      欢迎您发表自己的评论。您的评论将被网络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所共享,我们将对您的慷慨深表感谢。
 发表评论 | 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   
      
本站部分信息来自网上收录,若侵犯了你的版权请来信告之,我们立即删除。
本站所发表网友评论并不代表我们赞同或支持该观点,我们的立场仅限于传播更多网友感兴趣的信息!
 
Copyright © www.wysycw.com  All rights reserved.   
工商注册号:3507823701069 食品卫生许可证:闽卫食证字第02181356号
服务热线:0599-5310114 (0)15959766889 客服QQ:8589881 591287118 605226252  
武夷山状元堂岩茶厂 武夷山市皇茗岩茶科学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
本站经中人民共华和国信息产业部登记备案:闽ICP备05011776号   管理入口
 技术支持: 网络科技 珠海时代互联提供繁简通技 法律顾问:潘春磊律师
网络警察